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定西作为甘肃省的重要城市,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定西市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积极推进网站建设,以信息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将从定西网站建设的现状、意义、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网站建设提供借鉴。
一、定西网站建设现状
1. 政府网站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定西市政府高度重视网站建设,不断完善政府网站功能,提高网站服务质量。目前,定西市政府门户网站已初步形成以政务公开、便民服务、政策解读、在线互动等功能为主的综合服务平台。
2. 企业网站建设日益成熟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定西市企业纷纷布局网站建设,提高自身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定西市企业网站建设已逐渐形成以电子商务、品牌宣传、产品展示、客户服务等功能为主的综合服务平台。
3. 门户网站建设稳步推进
为推动定西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定西市积极推进门户网站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内容丰富、服务全面的综合性门户网站。目前,定西市门户网站已具备新闻资讯、公共服务、在线互动等功能,成为广大市民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二、定西网站建设意义
1. 提高政府公信力
政府网站建设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向公众展示政策法规、政务动态等信息,提高政府公信力,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与沟通。
2. 优化营商环境
企业网站建设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拓展市场渠道,降低经营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3. 丰富市民生活
门户网站建设有助于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丰富市民生活,提高市民幸福指数。
三、定西网站建设策略
1. 完善政府网站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政府网站要注重信息公开、政务服务、政策解读、在线互动等功能,实现政务信息共享,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2. 提升企业网站建设水平,助力企业发展
企业网站要注重品牌宣传、产品展示、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等功能,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3. 深化门户网站建设,打造地方特色
门户网站要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围绕新闻资讯、公共服务、在线互动等功能,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服务。
4. 加强网络安全保障,维护网络安全稳定
网站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加强网络安全保障,确保网站稳定运行。
定西网站建设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政府公信力、优化营商环境、丰富市民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定西市将继续加大网站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校区设有综合办公室、党群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后勤财务办公室、图书馆等6个党政管理服务机构;有医学教学部、药学教学部、理科教学部、人文教学部、学前教育与体艺教学部等5个教学部。校区现有专任教师385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68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54人。有10位教师获“甘肃省园丁奖”,7位教师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位教师获“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0位教师获“定西市优秀教师&r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系方式地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定临路4号
联系方式收集于网络,如果错误,联系本站修改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概况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建校41周年,位于定西市安定区定临路4号,洮河水穿校园而过,依山临川,交通便利,基础建设良好,校园环境优美。
学校占地面积805亩,校舍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4亿元(不含土地值),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值4600多万元,大型实验仪器设备2993台,实验实训场所总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2万余册,电子图书20万余册。现有教职工452名,其中专任教师381名,教授14人,副教授143人,博士学位教师5人,硕士学位教师122人,外籍教师2人。教职工中有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8名,甘肃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3名,中青年教师参加甘肃省教学技能大赛获奖8人次,定西市领军人才2名,定西“市管拔尖人才”5名,学校“青年人才资助工程”教师25名。
学校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计划,重视实践育人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历届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口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等多项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成绩突出。学校重视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和素质发展,不断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历届毕业生在专升本、农村特设岗位、三支一扶和进村进社、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程项目等各类考试中成绩优良,在全省同类院校中排名靠前。近三年毕业生当年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
2014年5月,省政府下发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甘肃中医学院的实施意见》,决定将定西师专整体并入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2014年3月定西卫校并入定西师专,2016年底定西师专整体并入甘肃中医药大学并成立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设人文教学部、理科教学部、医学教学部、药学教学部、学前教育与体艺教学部5个教学部。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部分专业:序号专业名称所属类别1地理教育其他2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与信息3传播与策划新闻传播4护理医药卫生5测绘工程技术资源环境与安全6中药学医药卫生7体育教育教育与体育8小学英语教育教育与体育9中草药栽培与加工技术农林牧渔10文秘其他11大数据与会计财经商贸12动漫制作技术电子与信息13药品生产技术食品药品与粮食14医学检验技术医药卫生15旅游管理旅游16药学医药卫生17小学数学教育教育与体育18小学语文教育教育与体育19医学影像技术医药卫生20美术教育教育与体育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定西市气象局成立于1959年,下辖7个县(区)气象局,内部设有5个职能科室和5个直属事业单位、5个科技服务与产业实体。该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致力于气象服务,防灾减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文明创建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
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市气象局党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拓进取,带领气象职工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精神文明建设得到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党员、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局机关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56%,工程师及以上职称人数占比26%,党员占比48%。党员、干部通过多层次、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干部作风得到显著改进,局内深入开展了思想作风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和职工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在市政府作风整治督查中,市局表现突出。职工无重大**违法事件,无重大差错。
气象业务服务成效显著,提供及时的情报服务,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为党政领导和农业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气象服务窗口成为行政服务中心“流动红旗窗口”。地面气象测报出站错情率和农业气象观测错情率均达到优秀标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减轻了干旱和冰雹灾害。农经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服务网络全面覆盖。
机关环境面貌得到优化,修建了大门和花园,硬化了气象路,实现了职工统一着装。建成了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和省—市天气预报可视会商系统,实现了气象业务自动化和无纸化网上办公。业务办公楼彻底改造,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市局被命名为“地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受到市政府和省委、省政府的奖励。市气象学会被评为先进民间组织,李生达局长获得全省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市气象局被命名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多项单位和个人获得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的表彰和奖励。市气象学会被评为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定西农村经济信息中心获得中国气象局“气象为农服务优秀奖”,李生达同志获得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先进个人”奖。定西农经网荣获中国电子商务学会、农博网“2005年中国农业网站100强”称号。
人口:约53万人
人口密度:186人/km2
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是省会兰州的南大门。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辖12个镇、6个乡,6个社区、324个村委会,2373个村民小组,年末常驻人口53.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全县耕地面积108万亩,海拔1730--3670米,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9.5℃),年降水量317--760毫米,无霜期80--190天。近年来,临洮县相继荣获“全国田径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卉之乡”、“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殊荣。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76亿元,同比增长11.6%(按可比价计算);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同比增长51.5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6元,净增1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00元,净增991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21亿元,同比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52亿元,同比增长20.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8亿元,同比增长18.84%。项目建设方面,多方争取实施各类项目177个,总投资达20.2亿元,同比增长28%,上报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上有关厅局的169个项目中,已有114个下达投资计划,下达专项资金1.93亿元,同比增长70.8%。农村经济方面,洮阳镇阳洼、新添镇潘家庄两个省级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完成投资1216万元,完成该项目三年建设任务的七成多,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亮点。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协会和甘肃薯界淀粉集团公司在该县成立,连接企业、农户、市场的全县花卉产业联合会组建,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有序性进一步增强。农村道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年建设里程数达到336.5公里,相当于1996年以来10年的总和。同时,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该县被列为首批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城市经济方面,编制完成了《临洮县旅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旅游活县总体战略,经济转型目标初步敲定。论证规划了占地14.67平方公里的中铺工业集聚区,为全县工业布局调整奠定了基础。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该县荣获全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县殊荣。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城市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当年完成城建工作量5.3亿元,占到全市城建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不断规范,分别在国务院和省市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发言。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省级卫生城创建工作通过验收,该县被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和全省科普示范县。职业教育迈出新步伐,县职教中心、玉井农职中升格为职业中专。主要特点是:
历史文化悠久。临洮,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美誉。迄今建县已有2380多年的历史。闻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都因首先发现于境内而得名。
区位优势明显。临洮县城距兰州市区仅100公里,212等三条国道穿境而过,城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兰临高速公路的通车,进一步缩短了临洮到兰州的距离。随着临罐、康临等高速公路的动工建设,临洮的交通条件将更加便利。
水电资源充裕。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流经县内9个乡镇115公里,年过境水量53亿立方米,水质优良,无污染,属国家一级保护水系,水能资源可开发蕴藏量达15.74万千瓦。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力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成了洮惠渠等11个万亩灌区,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3.85万亩。坚持走“以水办电、以电带冶”的路子,相继建成了总装机3.15万千瓦的三甲水电站、总装机6万千瓦的海甸峡水电站等中小水电站11座,总装机容量达9.78万千瓦,年发电量近4亿千瓦时;正在建设的总装机3.75万千瓦的杨家河水电站等7个水电站进展良好,建成后全县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14.6万千瓦。分别实施了总投资1.3亿元和2257万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和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建成了110千伏和330千伏输变电站,全县电力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为把临洮建成甘肃南部电力枢纽奠定了基础。充分利用电力资源充裕的优势,建成了年产能5万吨的铝业公司和1万吨的三康脱氧剂公司,已成为壮大地方工业的重要力量。
特色产业鲜明。洋芋、畜牧、蔬菜、花卉四大农业产业支柱地位得到确立,2007年实现产值10.0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2%,农民人均从中收益150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2005年引进了1070头纯种荷斯坦奶牛,目前已繁育至2000头,我县成为全省最大的纯种奶牛养殖县。2007年兴办的德鑫源乳业公司生产良好。洋芋淀粉、中药材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不断兴起,培育兴达、三江淀粉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其中,三江公司2160吨膨化食品生产线正式生产,洋芋淀粉业有了终端产品。腾胜农产品集团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龙头企业,腾胜农产品批发市场被命名为国家级洋芋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新添无公害甘蓝等6个产地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证,临洮大丽花通过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食用百合纳入兰州百合产地保护范围。临洮花卉先后在各类大型花卉博览会上获得70多个国家及世界级奖项,部分产品还远销花卉强国荷兰及东南亚各国。同时,建筑产业发展迅速,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三级以上建筑等级企业18家、注册资金5亿多元、总资产近10亿元、施工项目部180多个、年产值近10亿元的陇上劲旅。
投资环境良好。以把临洮建成兰州“卫星城”、“后花园”和建设兰州南部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定位,切实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软硬环境不断得到优化。相继实施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等一大批环境建设重点项目,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2.6%。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地方特色旅游业,培育各具特色“农家乐”60多家,大中宾馆10多家,旅游服务日趋规范。新美花卉园区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岳麓山公园被评定为国家2A级景区。持续开展城市环境整治工作,县城分别被认定为“省级卫生城”、“省级园林化城市”和“市级文明城”。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推行了公开承诺、限时办结、联合办公等便民制度,做到了一条龙服务。
自然资源
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流径县内9个乡镇115公里,年径流量53亿立方米,水质优良,无污染,属国家一级保护水系,水能资源可开发蕴藏量达160兆瓦。临洮县烟草、蔬菜、瓜果、中药材(党参、党归等)、黑瓜籽、百合、大蒜、大葱、菠菜等物产丰盛,驰名陇上;高岭土、方解石、花岗岩、荧石等非金属矿藏贮量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以洋芋、蔬菜、畜牧、花卉为主的农村四大支柱产业,基地不断扩大,产业化链条不断延伸,市场占有份额稳步提高,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中最具优势和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临洮腾胜蔬菜土特产购销总公司,已成为全国洋芋批发总代理商和全省最大的农副产品销售企业,在国内外同行业中享有较高知名度。临洮大丽花、唐菖蒲、牡丹等名贵花卉在昆明世博会尽现**,获1项大奖和48项单项奖。临洮县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全国花卉种球基地县”。
历史沿革
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是古“丝绸之路”要道,陇上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是“全国田径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木之乡”。远在新石器晚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即有马家窑、寺洼、辛店文化,是甘肃仰韶文化发轫较早之地。据史籍记载,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是临洮建置的起始。至秦绍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东晋十六国时,属武始郡。唐初,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安史乱后,陷入吐蕃。五代时吐蕃置武胜军地。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迁府治于兰州,升狄道州,民国二年二月降州为县。民国十八年( 1929年),改为临洮县。新中国成立后,初属临夏地区,后属定西地区。1960年,成立临洮地区,不久裁撤,仍为定西地区辖县。
临洮历来为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秦筑长城以制南牧之患。蜀姜维出狄道以扰关陇,魏人据狄道,使姜维不能得志。唐哥舒翰镇边,宋王韶安抚熙河,均以洮河流域为必争之地。明徐达盛称熙河对经略湟鄯的战略作用。辛亥革命后,甘肃数次军阀争夺战中,临洮得失,关系兰州、临夏的安危。1949年,中国人民***第一野战军一兵团王震司令员率军渡洮河,解放临夏、西宁,以侧翼迂回作战,配合解放兰州的战略任务。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发展,使全县经济建设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198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个翻一番的基础上,又于1996年提前四年实现翻两番,并于1998年提前两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89亿元, 比2005年增长11.4%,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80亿元,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18亿元,同比增长18.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91亿元,同比增长11.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8.95:28.07:32.9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527万元,增长36.8%,实现利润总额3152万元,增长28.1%,上缴税金2473万元,增长81.3%,其中非国有经济实现增加值13619万元,增长48.6%,实现利润总额3113万元,实现税金216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908万元, 同比增长11.7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394万元,其他投资完成67514万元。
人口行政
临洮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辖12个镇(洮阳、八里铺、新添、辛店、太石、中铺、峡口、玉井、衙下集、南屏、龙门、窑店)、6个乡(红旗、上营、站滩、漫洼、康家集、连儿湾),6个社区居委会、324个村委会,2379个村民小组。年末全县常住人口53.91万人,户籍137402户,户籍人口530230人,其中农业人口49.26万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东乡、回、蒙、藏、朝鲜、布依、苗、侗、佤、纳西、保安、京、独龙、壮、裕固、**尔、满、土族等18个民族,占总人口的0.25%。
地理交通
临洮县地处东经103°29'至104°19',北纬35°03'42''至35°56'46''之间,陇西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边,甘肃中部、定西市西部。东临安定区,北接兰州市,南连渭源县,西与临夏**自治州东乡、广河、康乐县接壤。县城距省城兰州100公里。
临洮南北狭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在1732-3670米之间,境内以黄土地貌为主。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在县内流长115公里,平均径流量138立方米/秒。最大为1790立方米/秒,最小为17.15立方米/秒。全年降水量在317-76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9.6℃),无霜期80-190天。
特色产业
全县总耕地面积108.0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1.9万亩,保灌面积26.4万亩,“三田”面积59.6万亩。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洋芋、油菜等。全县粮食总产量最高纪录达1.83亿公斤。2006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7.58万亩,16.89万吨;洋芋种植面积达57.63万亩,总产量达10.17亿公斤;花卉种植面积4537亩;大家畜存栏6.9万头,生猪存栏20.29万头,羊存栏28万头,肉、蛋、奶总产量达9.9万吨。
临洮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212等三条国道穿境而过,兰临高速公路已于2004年12月中旬建成通车,使临洮与省城兰州距离缩短为85公里。兰渝铁路正在论证建设,2006年,全县通车里程达到903公里.全社会公路客运量达339万人;客运周转量12420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89万吨,货运周转量7849万吨公里。全县乡村全部通邮。全县程控电话装机32109门,移动用户已达到10.49万户。传真、有线电视网络功能完善,政府互联网站运行良好。
现任领导
中共临洮县委
书记:郭永昌
副书记:张懿笃、冯爱平
常委:许士元、史书昌、党建中、张平、张军号、石珍、李作明、王在凯
临洮县人大常委会
主任:张学东
副主任:孙生俊、王耀洲、宿俊生、张成发、吴有仓、张霞
临洮县人民政府
县长:张懿笃
副县长:党建中、许士元、王天骏、王冬梅、柴繁荣、张捷
临洮县政协
主席:陈永寿
副主席:杨振邦、陈玉鹦、何维彪、王国成、张宏伟、王河生
历史沿革
临洮,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是古“丝绸之路”要道,陇上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是“全国田径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木之乡”。远在新石器晚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即有马家窑、寺洼、辛店文化,是甘肃仰韶文化发轫较早之地。据史籍记载,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灭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是临洮建置的起始。至秦绍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东晋十六国时,属武始郡。唐初,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安史乱后,陷入吐蕃。五代时吐蕃置武胜军地。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迁府治于兰州,升狄道州,民国二年二月降州为县。民国十八年( 1929年),改为临洮县。新中国成立后,初属临夏地区,后属定西地区。1960年,成立临洮地区,不久裁撤,仍为定西地区辖县。
临洮历来为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地。秦筑长城以制南牧之患。蜀姜维出狄道以扰关陇,魏人据狄道,使姜维不能得志。唐哥舒翰镇边,宋王韶安抚熙河,均以洮河流域为必争之地。明徐达盛称熙河对经略湟鄯的战略作用。辛亥革命后,甘肃数次军阀争夺战中,临洮得失,关系兰州、临夏的安危。1949年,中国人民***第一野战军一兵团王震司令员率军渡洮河,解放临夏、西宁,以侧翼迂回作战,配合解放兰州的战略任务。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发展,使全县经济建设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198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个翻一番的基础上,又于1996年提前四年实现翻两番,并于1998年提前两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89亿元, 比2005年增长11.4%,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80亿元,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18亿元,同比增长18.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91亿元,同比增长11.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8.95:28.07:32.9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527万元,增长36.8%,实现利润总额3152万元,增长28.1%,上缴税金2473万元,增长81.3%,其中非国有经济实现增加值13619万元,增长48.6%,实现利润总额3113万元,实现税金216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908万元, 同比增长11.7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394万元,其他投资完成67514万元。
人口行政
临洮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辖12个镇(洮阳、八里铺、新添、辛店、太石、中铺、峡口、玉井、衙下集、南屏、龙门、窑店)、6个乡(红旗、上营、站滩、漫洼、康家集、连儿湾),6个社区居委会、324个村委会,2379个村民小组。年末全县常住人口53.91万人,户籍137402户,户籍人口530230人,其中农业人口49.26万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东乡、回、蒙、藏、朝鲜、布依、苗、侗、佤、纳西、保安、京、独龙、壮、裕固、**尔、满、土族等18个民族,占总人口的0.25%。
地理交通
临洮县地处东经103°29'至104°19',北纬35°03'42''至35°56'46''之间,陇西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边,甘肃中部、定西市西部。东临安定区,北接兰州市,南连渭源县,西与临夏**自治州东乡、广河、康乐县接壤。县城距省城兰州100公里。
临洮南北狭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拨在1732-3670米之间,境内以黄土地貌为主。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在县内流长115公里,平均径流量138立方米/秒。最大为1790立方米/秒,最小为17.15立方米/秒。全年降水量在317-76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9.6℃),无霜期80-190天。
全县总耕地面积108.0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1.9万亩,保灌面积26.4万亩,“三田”面积59.6万亩。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洋芋、油菜等。全县粮食总产量最高纪录达1.83亿公斤。2006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7.58万亩,16.89万吨;洋芋种植面积达57.63万亩,总产量达10.17亿公斤;花卉种植面积4537亩;大家畜存栏6.9万头,生猪存栏20.29万头,羊存栏28万头,肉、蛋、奶总产量达9.9万吨。
临洮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212等三条国道穿境而过,兰临高速公路已于2004年12月中旬建成通车,使临洮与省城兰州距离缩短为85公里。兰渝铁路正在论证建设,2006年,全县通车里程达到903公里.全社会公路客运量达339万人;客运周转量12420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89万吨,货运周转量7849万吨公里。全县乡村全部通邮。全县程控电话装机32109门,移动用户已达到10.49万户。传真、有线电视网络功能完善,政府互联网站运行良好。
老子文化国际论坛
值此“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在甘肃兰州举办,意义十分重大,尤其是在老子“飞升”地临洮举办分会活动并组织参观,影响更深远。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据《史记》、《后汉书》记载,老子西行到渭水上游,洮水流域秦地——夷狄(今临洮):传道修行,著书立说,超然飞升。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在全世界影响深远,他的“无为而治”、“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天地对映”、“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包容”的对立统一思想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今天我们在打造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西部文化旅游名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推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为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临洮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老子文化国际论坛临洮分会场岳麓山景点解说词
2020年6月,临洮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四方面军))。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临洮县在列。
2017年2月21日,临洮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文章已关闭评论!
2025-05-09 23:05:13
2025-05-09 22:45:22
2025-05-09 22:33:25
2025-05-09 22:22:51
2025-05-09 22:01:11
2025-05-09 21:15:02
2025-05-09 21:02:22
2025-05-09 20: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