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市场日益繁荣。众多城市纷纷抢抓机遇,发展自建站,以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经济发展。合肥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也在积极布局自建站,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互联网发展之路。本文将从合肥自建站的背景、特点、成效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一、合肥自建站的背景
1.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地方发展自建站。合肥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自建站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市场需求:随着互联网普及,市民对本地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自建站能够满足市民对本地新闻、生活、服务等信息的获取需求。
3.产业基础:合肥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自建站有利于推动本地互联网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二、合肥自建站的特点
1.本土化:合肥自建站立足于本土,以服务合肥市民为宗旨,关注市民需求,传播合肥本土文化。
2.多元化:合肥自建站涵盖新闻、生活、娱乐、教育等多个领域,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
3.创新性:合肥自建站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4.互动性:合肥自建站注重用户体验,鼓励市民参与互动,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合肥自建站的成效
1.提升城市形象:合肥自建站展示了合肥的城市魅力,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推动经济发展:自建站带动了本地互联网产业发展,为合肥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3.丰富市民生活:合肥自建站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在线服务,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4.促进社会治理:合肥自建站为政府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发布平台,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促进社会治理。
四、合肥自建站的启示
1.明确发展目标:合肥自建站以服务市民、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
2.突出本土特色:合肥自建站立足本土,关注市民需求,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打造自建站的思路。
3.加强创新驱动:合肥自建站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创新发展的路径。
4.注重用户体验:合肥自建站关注用户体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提升自建站品质的启示。
合肥自建站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在互联网时代,城市自建站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城市将借鉴合肥模式,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互联网发展之路。
确实,合肥南站即合肥高铁南站。如果你乘坐的是高铁,那么目的地就是合肥南站,而不是合肥站或其他车站。合肥南站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主要服务于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
合肥南站自建成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合肥市的交通便利性和城市化进程。它不仅连接了安徽省内的多个城市,还与全国多个重要城市实现了快速连接。无论是商务出行还是旅游观光,合肥南站都是理想的起点和终点。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南站的设施非常现代化,拥有先进的售票系统、舒适的候车环境以及高效的站内导航系统。无论是行李较多的乘客,还是首次乘坐高铁的旅客,都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
此外,合肥南站周边还配套了多个商业设施和餐饮服务,方便乘客在等待列车时进行休息或购物。车站内外都有清晰的指示牌,帮助乘客快速找到所需的服务区域。
总之,合肥南站作为合肥高铁的重要站点,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无论你是从合肥南站出发,还是到达这里,都能感受到这座现代化车站带来的便利和舒适。
合肥学院代码是11059,学校前身合肥联合大学,由时任合肥市委书记郑锐和中国科大副校长杨承宗先生创办。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合肥联合大学和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合肥学院。2017年2月,合肥大学正式启动筹建。
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合肥学院简介:
合肥学院,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一所国家和地方共同创办,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副高职称自主评审权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委员会副主席单位,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主席单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委托培养学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新工科教育与研究成员单位,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单位,全球中小企业联盟战略合作伙伴。
质量工程
截至2017年4月,该校共有国家特色专业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批准的对外合作办学专业3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工业设计。
安徽省级特色专业(6个):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工业设计。
安徽省重点试验培养专业(1个):金融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4个):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物流管理、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省级教学团队(3个):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团队、教育学科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团队。
省级精品课程(11门):发酵工程与设备、在系统编程技术、高等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数据结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人机工程学、高级财务管理、中国古代文学。
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4个):基础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机械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示范实习实训中心。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能力导向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校企共建实践教育基地(1个):合肥学院-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省级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2个):工业设计、机械设制造与自动化、物流管理等。
学科建设
2009年,学校获批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2010年之前,学校陆续与德国的大学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0年,学校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先后签署协议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获得服务国家特需项目工程硕士(环境工程)的招生资格。
2012年,学校独立培养的首届研究生顺利入学。
2013年,安徽省教育厅立项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术性硕士学科,筹备处设在合肥学院化学工程系;2014年,合肥学院管理系硕士点筹备处正式设立。
2015年1月,合肥学院首届独立自主培养研究生顺利毕业。
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合肥学院正式获批硕士授予单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6月,该校共有专任教师919人,其中高级职称365人。常年在校外籍教师20多人,4人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11人获得“黄山友谊奖”。
通过柔性引进,聚集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祥科、章罕、万印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皖江学者罗熙淳等一批领军人才。通过实施了“1251”人才计划,引进一批高质量、高层次的德籍人才,一批高端的科技创新团队正在形成。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4月,该校建有两个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开展水环境治理及污染控制和功能性离子液体动力电池电解液的研究工作;获批安徽省第七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城市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现代电子控制与检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及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行业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11个省级平台。
2012年,德国物流协会在该校设立了合肥分会。建有“深装合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合大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合肥学院—新方舟创意工场”等一批校企共建的“嵌入式”实验室。
学校同时还设有房地产研究所、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应用化工研究所、旅游咨询与规划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所、现代管理研究所、江淮文化研究所、土木工程管理研究所、发酵工程研究所、中德过程—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外国文化研究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中德合作环境技术转化中心、艺术设计研究所等研究所(中心)。
建设成果
2002年至2017年,该校多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国家开放实验室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研究子项目,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市级、院级研究项目10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0余篇,获国家发明9项,获省、市科研奖项十多项。
2013年,该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基金项目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立项2项。公开发表论文被国际检索(SCI、EI)收录800余篇,其中,化学系就达5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及编写教材50部。其中,该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居省属大学前列。
该校承担了“合肥市轨道交通1、3号线主体维护结构的监测与分析”、《合肥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合肥市工业设计平台建设调研报告”、合肥热电集团污泥掺烧技术、“高校光伏电站建设模式与应用示范研究”等一批研究项目;建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一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平台,近五年,人文社科应用性成果的数量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术资源
截至2016年5月,合肥学院图书馆藏有印刷型图书131.68万册;电子图书102.81多万种(册);藏书合计234.49万册。购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研网、EBSCO数据库、Springer Link数据库、视频数据库等国内外数据库23个;自建数据库7个,其中特色数据库3个。
图书馆还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合作,为校内读者提供外文期刊、图书文献的原文传递。同时积极加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通过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为读者获取所需文献。
院系设置
该校共设有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合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合肥学院数学与物理系、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学院经济系、合肥学院教育系、合肥学院外国语言系、合肥学院管理系、合肥学院旅游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系和4个教学单位。
通和天誉位于“全国百强县”肥西县上派镇,国企通和开发,临近地铁3号线南延线,地块位置非常不错,项目产品主要是致力于提升城西居民居住品质。
通和天誉是由国企——通和集团开发,可能开发商知名度没有其他国企央企地产品牌高,集团于2004年成立,专注房产近15年,在滁州、蚌埠等地开发了不少项目,开发商品质口碑都挺不错。项目所在的板块也是当前肥西房产开发较火的地段,临近规划中的肥西高铁站和在建的肥西县中医院新区,到政务、滨湖很方便,后期距离3号线南延线北张站约350米,距离芮祠路站仅600多米,是真正的地铁盘。教育方面有自建学校以及合肥八中铭传中学等。另外靠近潭冲河生态湿地公园,自然环境不错。
通和地产于2019年4月26日,以1250万元/亩竞得肥西[2019]6号地块,总价146381.25万元,楼面价9374.95元/平米。地块案名定为:通和时光天誉(通和天誉),地址位于:上派镇站前路与司空山路交口。项目整体占地8万方左右,建筑面积约21万方,容积率2.0,绿化率40%。地块后期会代建约2500平街头游园、2800平社区商业和一所12班制幼儿园,小区景观设计主要以现代中式风为主。项目规划有5栋高层、8栋小高层以及13栋洋房,26栋楼,共计1261套住宅,小区规模还是比较大的,以洋房为主,所以整体居住舒适度会比较好。高层面积约95-121平米、洋房面积约126-163平米,目前楼盘正在诚意登记中,尚未首开,具体销售价格以及开盘时间暂未确定,展厅位于肥西万派广场大润发超市。
通和天誉是肥西纯新盘,从大的区域发展来说,肥西是合肥“第一县”,随着区域地位的上升,肥西与主城区的差距也在逐渐拉近,后期发展潜力毋庸置疑,并且通和天誉也处于肥西房产热门板块,整体的区位是非常不错的。另外周边新开发的楼盘也多,本小区又自带商业,后期交付后生活配套是不用愁的。再者小区规模也比较大,后期生活氛围也会比较浓厚。但值得注意的是肥西毕竟不是合肥产证,而且目前的房价并不便宜,并且楼盘众多,像融创、旭辉、金辉、高速、皖投等品牌房企都开发了很多新型住宅,同区域内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那么对于开发商优势并不突出的通和天誉能否在众多楼盘中脱颖而出,是值得关注的。点击查看更多项目详情
文章已关闭评论!
2025-05-09 23:05:13
2025-05-09 22:45:22
2025-05-09 22:33:25
2025-05-09 22:22:51
2025-05-09 22:01:11
2025-05-09 21:15:02
2025-05-09 21:02:22
2025-05-09 20:43:13